查看原文
其他

人物|李鸿章与伊藤博文

2017-11-22 佚名 领导文萃

120多年前的1895年,刚刚过完元宵节,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的清政府派大臣张荫恒等人赴日和谈。没想到,日方借口中方代表的授权书里没有写明“全权”二字,拒绝谈判,即使张荫恒说可以把新的授权书寄来也不行。时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还看似随意地问使团随员伍廷芳:“清朝政府怎么不派恭亲王奕䜣或是我的老朋友李鸿章来呢?”


倒霉的“全权”大臣

“罪臣”李鸿章一下子成了清政府的救命稻草。为了让伊藤博文相信议和的诚意,清政府重新起用李鸿章,于1895年2月13日赐他“赏还翎顶,开复革留处分,赏还黄马褂”,任命他为“头等全权大臣”,办理跟日本议和事务。

留给李鸿章的准备时间很有限,谈判资本更有限,何种妥协才能换来日本的停战呢?朝廷内部竟然拿不出统一意见。2月22日,李鸿章参加了御前会议,讨论对日和谈的具体问题,会议的焦点在于是否允许割地给日本。军机大臣奕劻认为,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割地问题,但他话锋一转,“比起国家的安危,特别是眼前的危机,割地倒是可以接受的事情”。翁同龢立即出声反对,“宁可多赔款,也不能割地”。李鸿章听到这里,连忙表态自己也坚决主张不割地。可他心里明白,想不割地就让日本人满意,是绝对不可能的。于是,他提议:“割地不可行,议不成我就回来吧。” 

“伤心之地”春帆楼

1895年3月14日,李鸿章乘坐德国商船“公义号”从天津出发,在海上颠簸了5天,19日到达日本小城马关(今下关)。作为中日双方的关键决策者,他和伊藤博文在东亚政治场上的地位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伊藤博文狮子大开口:停战可以,但前提是“中国应将山海关、天津、大沽三地交由日军占领,中国军队交出武器,而且这期间日本驻军的费用要由中国负担”。说完他颇为得意地看向李鸿章。这是他和幕僚经过一个晚上的苦思冥想得出的“高招”,目的是逼迫中国放弃停战要求。

一向冷静的李鸿章脱口而出:这个条件根本无法接受。他质问伊藤博文:这些军事要地日本军队根本没有到达,为什么竟然想凭借和谈占领呢?万般无奈之下,清政府只能告诉李鸿章,放弃停战要求。伊藤博文十分高兴,下令出兵占领澎湖列岛。3月23日,日军登陆澎湖列岛,继续侵略战争。这一切使得和谈毫无作为空间。谁也没想到,就在此时,历史突然给了李鸿章一个机会。

意外的行刺事件

3月24日下午,李鸿章结束了与伊藤博文的第三轮谈判,拖着疲惫的身子,乘坐轿子,从春帆楼返回在马关的住地接引寺。

正当李鸿章陷入沉思之际,一名暴徒忽然从围观的人群中冲出,对着轿子开了一枪。这凶手名叫小山丰太郎,是个深受日本军国主义和仇华思想影响的青年。李鸿章真是命大!这颗子弹居然不偏不倚从他的左颊骨穿过,虽然枪伤面积较大,却没有伤及大脑,他算是捡回了一条命。

李鸿章遇刺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伊藤博文那里。他咬牙切齿痛骂小山丰太郎的愚蠢,因为行刺打乱了他所有部署。

无论出于私交还是为了谈判,伊藤博文都真的害怕李鸿章死在自己眼前。

对李鸿章来说,只要死不了,行刺事件就是中方最好的喘息机会。他一面装作“病危”,一面让李经方通知国内赶快联系各国驻华公使,告诉他们日本刺杀使臣,破坏和谈,野心极大。  

这一消息立即传遍世界,各国舆论一片哗然,转而同情中国,表示不能坐视中日谈判不理。尤其是沙皇俄国,他们与日本争夺中国东北最为激烈,此前一直以为日本志在中国台湾,于是懒得理睬李鸿章的外交求援。现在得知日本意欲独占在华利益,立即让驻华公使频繁出入清政府的总理衙门。

这一下子,伊藤博文担心了,日本最怕的就是中俄联手。考虑到李鸿章遇刺毕竟是自己理亏,伊藤博文决定放弃踞地为质的要求,实行无条件停战,但停战范围不包括台湾、澎湖。3月28日,日本外相陆奥宗光亲自到中国代表的住地接引寺,在李鸿章的病榻前呈上无条件停战照会,规定自即日起停战三个星期,但不包括台湾、澎湖。中方随员力争须全面停战,被陆奥宗光拒绝。30日,双方正式缔结了这份停战条约。

翻脸如翻书

可惜的是,4月1日,李鸿章离开病榻,中日重启谈判,伊藤博文眼见危机过去,一面为李鸿章修了一条专通春帆楼的秘密小路以保安全,一面在谈判桌上翻脸如翻书。

4月2日,日方出示和约底稿,限3日内答复。内容包括要求中国割让“盛京省南部地方”、台湾全岛和澎湖列岛,赔款3亿两白银,以及增开通商口岸,允许日本人来华开厂等。面对日本的无理要求,李鸿章无法压抑自己的愤怒,在给总理衙门的电文中说道:“日本如不将拟索兵费大加删减,并将拟索奉天南边各地一律删去,和局必不能成,两国惟有苦战到底。”

4月15日,李鸿章跟伊藤博文进行最后一轮谈判。这一次,李鸿章真的连老脸都豁出去了。他苦苦哀求伊藤博文,包括军费减少5000万两乃至2000万两也行。可是,伊藤博文已经从情报部门获得清政府给李鸿章的电报内容,知道无论什么条件,李鸿章都必须答应。面对一个身体极度虚弱、枪伤未愈的72岁老朋友的苦苦哀求,伊藤博文的冷酷与无耻丝毫没有改变。仅以占领台湾的日期为例,日本限定一个月内,李鸿章要求宽限时日。他对伊藤博文说,这已经是你们口中之物,又何必太急?可伊藤博文说,台湾虽是我口中之物,但未到肚中,难以解饥。

两天后,4月17日,清政府代表李鸿章、李经方等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、陆奥宗光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。底牌尽在他人之手的李鸿章,无奈地逃离了1895年的这场赌局,回国后抑郁不已,一直称病躲在天津;而伊藤博文却因此受到日本民众盛赞,成为日本全民族的英雄。

(摘自《领导文萃》2017年10月下)

稿件来源:《环球人物》

 推荐阅读 


观点|资政|仕态|为政|笔记|哲思

读史|人物|域外|管理|品读|言论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